2022.03.21農漁業消息
比光合作用更快! 中研院打造「人工固碳循環」二氧化碳可變化學品
擷取自<環境資訊中心>
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與團隊費時七年,成功打造超越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人工固碳循環,且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
擷取自<聯合新聞網>
台東縣環保局近年推出「潛海戰將」計畫,徵求潛水客協助清理台東近海、綠島、蘭嶼海底垃圾,由環保局提供網袋,潛水員撈裝垃圾上岸後分類秤重,競賽優勝可拿獎金也守護海洋生態,去年有108名潛水員參加,清理出逾1000公斤垃圾,今年增加蘭嶼近海地點,3月開始報名。
擷取自<自由時報>
寒流過境全台急凍,造成沿岸珊瑚礁魚種及養殖海鱺大批死亡,但自然界平衡定律不變,因低溫讓澎湖黑金紫菜、綠金海菜蓬勃生長,沿岸出現採收綠金人潮,澎湖最大姑婆嶼無人島紫菜生長區,今日進行第2次採收,產量比首次多。
澎湖有三金,分別是白金土魠、黑金紫菜及綠金海菜,其中白金與黑金是在農曆春節前盛產,被視為澎湖人的年終獎金來源;而綠金海菜則是在農曆年後至清明節前夕採收,今年因反聖嬰現象,氣候出現極度變化,原本是暖冬現象,直至此波低溫特報才感覺寒意,讓自然界變化措手不及。
擷取自<自由時報>
縣府從去年起嘗試無人機噴灑友善資材生物防治方式,試過之後,農民認為效果很好,今年再次超前部署,以無人機加強精準投「藥」轟炸荔枝椿象,透過AI辨識、無人機的軌道紀錄及友善環境資材的使用,避免造成環境衝擊。
擷取自<聯合新聞網>
根據調查,在桃園發現台灣塑膠瓶罐於工廠充填生產後23天即成為海洋廢棄物,若扣除商品於物流銷售、飲用所經歷天數,可能1至2週內就從產品變垃圾。
顏寧指出,整理來看,新生成的海廢持續上岸,大量堆積的瓶罐為近2至3年間製造、販售與丟棄,在極短時間進入海洋漂流後即上岸擱淺,顯示「海廢的新陳代謝很快」;近年許多淨灘活動,已清除多數年份久遠的海廢,調查中在2005年之前的瓶罐已經非常少。
緯創資通把垃圾變黃金 拚全球電子廢料循環先鋒|2021.永續100強
擷取自<CSR@天下>
電子廢棄物是全球增長最快、回收率最低的垃圾。電子代工緯創是循環經濟先鋒,早在12年前就成立綠資源事業,攜手合作夥伴一起把垃圾變黃金。
爭議殺蟲劑「陶斯松」2026全面禁用!農委會和環保署同步預告,跟上國際腳步
擷取自<支持上下游新聞>
全球爭議的殺蟲劑陶斯松(Chlorpyrifos),將徹底在台灣禁用!農委會和環保署於3/3和3/4先後預告禁用陶斯松,未來在農藥和環境用藥都不得再使用此有機磷殺蟲劑。
草莓新星「台農1號」初登場! 試種產量高、耐儲運,酸甜均衡帶乳香 明年可望量產
擷取自<支持上下游新聞>
香水草莓與豐香草莓合體,酸甜適中的台農1號草莓問世!農業試驗所在2011年開始育種,歷經十年培育出「台農1號」草莓,結合現在主流的香水草莓與豐香草莓的優點,產期早、果實耐儲運,口感軟Q帶有乳香及甜蜜香氣,可望成為農民和消費者的新寵。
擷取自<TechNews科技新報>
大量南極磷蝦養活了從魚類、企鵝到鯨魚,是海洋生態的基礎。過去人類對南極磷蝦興趣缺缺,近年來卻開始宣傳富含 omega-3 脂肪酸營養成分,創造出磷蝦食用需求,另一方面則當作養殖漁業餌料,捕撈量大增。鯨魚面臨的危機,不僅想吃磷蝦時被拖網纏住而死,南極磷蝦捕撈量大增,很可能直接讓鯨魚餓肚子。企鵝也因南極磷蝦捕撈而備受打擊,尤其較不重視生態的中俄兩國近年來積極捕撈南極磷蝦,造成南極生態威脅,尤其南極磷蝦是食物鏈最底層,人類大舉捕撈南極磷蝦,可說是竭盡海洋資源的象徵。
擷取自<TechNews科技新報>
中央研究院今日宣布,院長廖俊智費時 7 年時間,帶領團隊成功打造「人工固碳循環」,超越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,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,研究成果已在今年 2 月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《自然催化》(Nature Catalysis)。
擷取自<TechNews科技新報>
馬鈴薯包囊線蟲(potato cyst nematode)是馬鈴薯作物上最嚴重的病害之一,這種絲狀微小蠕蟲嚴重影響東非和其他地區的農業,現在美國科學家研發的「可分解香蕉生物分解紙片」,或許能解救當地的馬鈴薯產量。
團隊發現,無論農地有沒有噴灑阿維菌素,只要馬鈴薯種子有被香蕉紙包覆,馬鈴薯幾乎都不會受到線蟲侵擾,這可能是因為紙張好好吸附馬鈴薯根部分泌的化學物質,不然一旦這些化學物質流入周遭土壤,就會吸引線蟲前來。